“公职人员究竟能否炒股?听说近期监管又收紧了?”近日股票配资程序,某区一名正科级干部因违规炒股被纪律处分——其在连续四年工作期间,利用办公室电脑查看股市行情、通过工作手机下单交易,最终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此类案例并非孤例,公职人员参与股市的边界究竟在哪里?哪些行为被明令禁止?哪些投资相对安全?本文以通俗语言为您梳理核心要点,助您清晰规避风险!
一、公职人员能否参与股票交易?
明确结论:允许,但需严格遵守多项规定!
根据中纪委要求,公职人员可通过合法财产、以合法方式投资证券市场,买卖股票及证券投资基金。但必须严格遵循《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及《关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个人证券投资行为若干规定》。
关键要求:公职人员需平衡工作与投资行为,可选择委托他人代为操作,或利用非工作时间进行交易,但不得影响正常工作开展。
二、这4类公职人员禁止参与股市交易
1.掌握内幕信息的主管部门人员及亲属:在上市公司主管部门、国有控股单位主管部门中,掌握内幕信息的工作人员及其父母、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禁止买卖相关上市公司股票。
2.证券监管系统全体人员: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及其派出机构、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工作人员及其父母、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完全禁止参与股票交易。
3.亲属任职相关机构的公职人员:若本人父母、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在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或具有证券期货从业资格的中介机构任职,本人不得买卖与这些机构有业务关联的上市公司股票。
4.职务变动特殊期人员:掌握内幕信息的公职人员,在离岗后三个月内仍受约束;新任职务涉及内幕信息的,需在任职后一个月内清仓相关股票。
三、这7项行为坚决不可为
即使您属于可炒股的公职人员,也必须严守以下禁令:
1.严禁权钱交易:不得利用职权、职务影响或通过其他不正当手段索取、强迫买卖股票或倒卖认股权证。
2.严禁内幕交易:不得利用内幕信息直接或间接买卖股票、证券投资基金,或向他人泄露内幕信息、提供买卖建议。
3.严禁利益冲突:不得买卖或借他人名义持有与本人直接业务管辖范围内的上市公司相关的股票。
4.严禁借用资金:不得借用公款、管理服务对象资金、下属单位或个人资金,以及与行使职权相关的其他单位或个人资金购买股票、证券投资基金。
5.严禁单位集资:不得以单位名义集资参与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交易。
6.严禁占用公务资源:不得利用工作时间、办公设备(如电脑、手机)进行股票交易(近期多地正严查上班炒股行为)。
7.严禁其他违法操作: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均被禁止。
四、警惕两种“变相炒股”陷阱
1.代持炒股:公职人员通过他人代持方式参与股票交易的行为被严格禁止,此类操作可能涉及利用职权等不正当手段,一经查实将依规严肃处理。
2.私募股权投资: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明确,党员领导干部禁止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此类行为将被认定为违规经商办企业。
五、公职人员合规理财指南
那么,公职人员可选择的投资方式有哪些?
1.合规证券投资: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参与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交易(务必严格规避前述禁区)。
2.公募基金:通过购买公募基金进行投资是相对稳妥的选择。
3.低风险产品:国债、银行存款等低风险理财产品亦可作为选项。
重要提醒:
1.报备要求:部分单位需提前报备个人投资情况,具体可咨询本单位人事部门。
2.收入申报:投资所得需按要求申报,确保透明合规。
3.时间管理:严禁在工作时间进行交易操作,避免因小失大。
近期中纪委再次强调规范公职人员副业及投资行为,公职人员需时刻保持警惕。理财本身无可厚非,但因身份特殊,更需严守纪律边界。切记:规则千万条,合规第一条;红线若触碰股票配资程序,前途必受损!
恒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